《梁家河》是一部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,本书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于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近7年知青岁月。
第一部分“树高千尺忘不了根”,他到梁家河插队时才15岁,是人生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,这时候的经历和接触到的人和物让他牢牢地记在心里。第二部分“窑洞里长满了故事”,刻画了他在梁家河7年时光里,参加农村劳动和带领乡亲一起干事创业的场景。第三部分“一声声喊我小名”,描述了村民们在习近平的感染下的成长进步。第四部分“我们走在阳光路上”介绍了梁家河村如今的发展成就,改革开放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,村民住上了楼房,发展了农村经济,退耕还林使得梁家河的山绿了、水清了、天蓝了,梁家河建成为美丽乡村示范基地。这是一个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精彩故事。
通篇学习《梁家河》后,收获很多感悟很多,也能给我们年轻党员强大的精神动力,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重要启示。
一是我们要有“过关”的本领。习近平到延安插队后,过了“跳蚤关、饮食关、生活关、劳动关、思想关”五个难关,习近平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,下乡前没有接触过这么艰苦的生活环境。我们现在的很多新员工也是这样,在进入学校前或者进入工作岗位前,没有接触过具体的工作,没有适应社会的生活,没有成熟的与人打交道的世故,到了单位这些都得独立完成,而且要求还很高。这些一个个关口也是对我们这部分同志的一个“过关”考验,过得了入门关,才能在后续的工作生涯走好走顺。
二是我们要有“斗争”的精神。习近平在面对打击、误会,工作上面对不适应、不被理解,环境上面对许多人缺衣少粮、天寒地荒、生产收成低等种种复杂形势,依然不折不挠,坚持与这些困难和严峻局面作斗争,克服了重重难题。在设计岗位上,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,这时要坚持斗争精神,决心攻克难题,才能成长为专业骨干、行家里手。
三是我们要有“思变”的能力。习近平担任支部书记后,发现村里人购买农业用具、生活用品路途遥远,严重浪费劳动力,影响农业生产,他组织开办了铁业社、代销店,减少了人民往返购物的时间;发现村民长期饮用不安全的地表水,亲自组织村民挖井、打井,至今这口井还在发挥作用;为增加产量、提高效率,他组织筑坝造田,村里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。正是这样不断改变不断提高,习近平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。我们在工作中也要有这种“思变”的能力,常常变换思维方式、工作方法、实践模式,才能成就创新,不断推动工作进步。
四是我们要有“扎根”的心态。习近平回北京探亲后再回到梁家河村时说:“扎根农村,扎根一辈子,不再有回北京一说了”,正是有了铁了心在这干一辈子的意志,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一干就是7年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、水利工作者,更应该有在行业扎根一辈子、在岗位扎根一辈子的态度,把目前从事的工作当做一辈子的事业去做,坚持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。
五是我们要有“知恩”的义气。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,曾2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,先后4次给村民们写信,时刻牵挂着、感恩着这个给了他人生信念的地方,正如陕北说书《习大大回到梁家河》说的那样:“他饮水思源不忘本,拳拳赤子来报恩”。对我们水利设计人来说,设计院这个大熔炉锤炼了我们,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,以更加努力的行动来回馈单位对我们的培养。
读书,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,给我不断成长的力量。